10.14108/j.cnki.1008-8873.2018.04.022
灾后重建干扰下芦山县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特征
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芦山县在灾后重建人为干扰下的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震后灾后重建对景观结构破坏严重,景观变化和和人为干扰有主要关系,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与人为干扰强度变化基本一致;(2)2013年,沿芦山中北部河谷地带工程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增加,裸露山体主要集中在中南部,林地破碎化非常严重,耕地逐渐向中部和北部河谷地带扩展;2017年,裸露山体大幅减少,南部耕地大量向中北部扩展,芦山县中南部区域新增大量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湿地大量减少,草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高山区域,林地面积由北到南逐渐减少;(3)2013年总体干扰度为0.587,芦山县中部以重度干扰为主,穿插一些轻度干扰,南部则以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干扰为主,人为干扰对景观格局破坏严重;2017总体干扰度为0.425,干扰分布呈现均匀化特征,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干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沿河谷平原呈现带状分布;大量轻度和极轻度干扰区出现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并开始包围极重度和重度区域,有逐渐"分解"重度和极重度区域的趋势;(4)2013至2017年,景观均匀性减弱,出现不同景观类型相互竞争、相互渗透交错的格局;优势景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劣质景观要素被包围和分解;居住用地景观和工程建设用地景观处于景观权重核心地位,其辐射能力及辐射的稳定性强于其他景观,为其他景观格局变化提供源动力.
人为干扰、灾后重建、芦山县、景观生态格局
37
P901;X826(一般理论与方法)
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2014SZ0058;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2015SZ0202
2018-09-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7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