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8873.2014.01.012
洱海底栖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对水质生物学评价的指示意义
为了解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组成及分布规律,2012年3月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在设置的42个样点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8头,隶属于14个分类单元,其中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离底栖摇蚊Benthalia dissidens)和似羽摇蚊(Chironomus cf.plunosus),相对丰度分别为57.0%、20.3%和12.0%.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49.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8.68 g.m-2.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揭示,洱海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北、中、南三个生物群系的分布格局.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Goodnight指数和BPI指数的生物评价显示,洱海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且南部污染程度较北部严重.对比历史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洱海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逐步发生改变,优势种由原来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分离底栖摇蚊转变为耐污能力更强的霍甫水丝蚓和似羽摇蚊,群落单调且优势度高,显示洱海水质发生了衰退.
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水质生物评价、中污染、洱海
33
Q178.1(水生生物学)
2014-08-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