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961/j.cnki.stbctb.2024.03.005
甘肃省民勤县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植物的滞尘量效应
[目的]开展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滞尘研究,为区域防风固沙树种滞尘效益评价和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水洗过滤等方法,定量分析了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Ho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3 种植物在 3 月上旬(冬态)和6月下旬(夏态)滞尘量和滞尘粒度沿荒漠至绿洲4 km范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滞尘量从荒漠到绿洲逐步递减,3月上旬梭梭、柽柳、白刺平均递减20.74%,16.13%,14.72%,6月下旬平均递减14.37%,9.23%,26.54%.3月上旬梭梭的滞尘量最大,约为172.36 g/株6月下旬柽柳的滞尘量最大,约为345.16g/株.3月上旬3种灌木所滞尘土的粒径主要为20~50 μm,约占41.00%,梭梭有少量滞尘的粒径为500~1000 μm,约占总量的15.00%;6月下旬所滞尘土的粒径大量分布于100~200μm,少量分布于5~10 μm.[结论]在3月和6月,3种灌木的滞尘量从荒漠到绿洲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灌丛植物的滞尘量、滞尘粒径受时间、空间及植物叶表面特征的共同影响.
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植物、滞尘量、粒度特征、甘肃民勤县
44
X51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A2001
2024-09-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