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植被恢复类型对黄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的影响
[目的]对比不同林草植被恢复类型下黄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的差异,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模式的合理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黄土区撂荒地(C1,对照)、苜蓿地(C2)、天然草地(C3)、油松+侧柏混交林(L1)、刺槐+侧柏混交林(L2)为对象,采用萨维诺夫法和单环双水头法分别测定了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状况、饱和导水率(Ks).以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直径(GMD)、颗粒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Mw)和饱和导水率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林草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0-30 cm 土层范围内,C1的GMD和MWD最低,林草植被恢复类型的GMD,MWD表现为L1和C3>L2和C2,而PAD和D则相反.②0-10 cm 土层,L1的>0.25 mm水稳定团聚体含量最高(47.24%),其次是C3和L2,C1最低(24.00%);而10-30 cm 土层,C3的>0.25 mm水稳定团聚体含量最高(10-20 cm处为35.41%,20-30 cm处为27.96%),L2最低(10-20 cm处为11.46%,20-30 cm处为8.00%).③不同林草植被恢复类型的表层土壤入渗特性变异系数均介于0.001~0.360,L1 的Ks(0.307 cm/min)最大,C1的Ks(0.044 cm/min)最小.④团聚体稳定性指标(PAD除外)和Ks 均与有机质、孔隙度、容重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林草植被恢复有助于改善黄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长期林地恢复类型(L1)的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优于天然草地(C3)而短期林地恢复类型(L2)却不如天然草地(C3)植被恢复应注重时间的积累.
植被恢复、团聚体稳定性、入渗特性、林草地、黄土
43
S157.1(土壤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根系构型与力学特性对黄土区浅层坡体稳定性的影响;甘肃省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
2023-05-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