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崩滑体的植被恢复与长期效应
[目的]评估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崩滑体自然植被恢复过程,旨在为该区震后地质环境恢复、灾害防治和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为研究区,以多期空间分辨率为30 m× 30 m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震后崩滑体上的植被动态恢复变化,结合地形因子分析地震9 a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震后至2011年,经历植被恢复程度较差,差等水平以下占比68%,期间暴雨泥石流活动频率高,至2013年后就达到一个较好的恢复水平,差等水平以下占比32%,之后就处于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至2017年植被恢复差等以下的崩滑体仍主要处于30°~50°的坡度区间,1 500~2 100 m高程区间、东南坡向.[结论]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总体上经过近9 a的恢复过程,植被覆盖度恢复到0.74,与震前相比差值为0.08,根据拟合模型预计2022年植被覆盖度能恢复到震前水平,但仍主要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植被种群结构与震前差异较大.
汶川地震、滑坡体、植被恢复、长期演变
40
P642.22;TP79(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强震山区特大地质灾害致灾机理与长期效应研究”2017YFC1501004
2020-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