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洮儿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在分析洮儿河流域上中游地区197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长期水文影响模型估算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负荷,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引入单位贡献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这30 a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以草地、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显著,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非生态用地面积迅速增加,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增强并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2)在这30 a间,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从3 400 t上升到6 200 t,总氮(TN)、总磷(TP)的高负荷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游,并有向上游扩张的明显趋势;(3)采用贡献率和单位贡献指数(UCI)2个指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物TN,TP的影响.UCI能更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其中农业用地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程度最大,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次之,林地和草地影响最小.
土地利用变化、非点源、L-THIA、洮儿河流域
31
X522;X821(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KZCX2-YW-Q06-1
2016-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17-121,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