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铜浓度对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的影响
通过4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铜含量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初始体重(128.6±2.0) g]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初始体重(159.4±2.0) g]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化以及组织中铜积累量的影响。两种实验鱼的实验饲料均以CuSO4×5H2O为铜源,铜含量分别为3.1(对照)、7.5、49.8、100.5、506.9、965.1和1491.1 mg/kg饲料。实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摄食量(FI)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无显著影响(P>0.05),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在铜含量为1491.1 mg/kg 时出现最低值(P<0.05),饲料效率(FE)表现出与特定生长率相似的变化趋势。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均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各处理组间的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中谷草转氨酶(GOT)在铜含量为7.5 mg/kg 时达到最低值(P<0.05),然而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及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浓度(Hb)均不受饲料中铜含量的影响(P>0.05)。肝脏中铜积累量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无显著影响(P>0.05),而肌肉中铜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斑点叉尾 FI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 SGR 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 FE 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HSI 和 CF 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变化而显著下降。Hct随铜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铜含量为100.5 mg/kg时达到最大值(P<0.05),然而饲料铜水平对血浆中 GPT、GOT、Cu-Zn SOD活性及 Hb、VSI均无显著影响(P>0.05)。铜在各组织中的积累表现出与异育银鲫相同的变化趋势。饲料中较高浓度铜可抑制斑点叉尾和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且异育银鲫对铜的耐受性高于斑点叉尾。
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铜、生长、血液免疫、铜蓄积
S963.73(水产养殖技术)
“饲料高效低耗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15;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鲫鱼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CARS-46-19;水产养殖动物营养需求与高效配合饲料开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20
2014-08-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75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