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724/SP.J.1035.2010.00367

我国淡水鱼类柱形病病原菌柱状黄杆菌的遗传多样性

引用
为认识我国淡水鱼类烂鳃病的病原以及柱形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实验从发生烂鳃病的病鱼中分离细菌性病原,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是否在含托普霉素的Shieh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黄色假根状菌落,是否产生降解明胶和硫酸软骨素的酶类等特性的鉴定,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证实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所分离的烂鳃病的病原.同时,研究也证实20世纪曾经命名为烂鳃(Gill-rot)病病原的鱼害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 Ko,1975)是柱状黄杆菌的同物异名.利用分离到的16株柱状黄杆菌的16s rDNA序列,以及已经发表的柱状黄杆菌的相关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柱状黄杆菌的菌株聚成3枝,与柱状黄杆菌的三种基因组型(Genomovar)相对应.其中当时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强毒株G_4与分别分离自日本和美国的两株聚为一枝.另外两枝包括的菌株较多,它们中的一些菌株来源于相同的鱼类宿主,如鲤形目的种类;但是,这两枝也包括一些特有的株,如从欧洲和美国的鲑形目鱼类上分离的柱状黄杆菌聚为一枝,这一枝还包括我国曾经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G_(18)弱毒株.从我国隶属于鲈形目的鳜鱼和鲟形目的中华鲟上分离到的柱状黄杆菌则聚为另外一枝.作者认为对不同基因组型菌株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将可能从根本上认识鱼类柱形病的流行规律.

柱状黄杆菌、同物异名、柱形病、16s、rDNA、系统发育、基因组型

34

S941(水产保护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118703

2010-05-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367-377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水生生物学报

1000-3207

42-1230/Q

34

2010,34(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