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321/j.issn:1000-3207.2001.01.011

基因工程杀蚊幼蓝藻研究的由来和发展

引用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杀蚊幼蓝藻始于1987年[1],在1993年第一次报道了完整活细胞的高杀蚊幼活力[2]。当时国外对杀蚊幼蓝藻日趋持否定态度,基因工程蓝藻高杀蚊毒效的报道重新激起了人们的兴趣。7年来杀蚊幼蓝藻在蚊虫控制方面的应用前景已进一步获得肯定[3,4]。虽然也有报道显示水细菌Asticcacaulis excentricus表达杀蚊幼蛋白基因获高毒效[5],相比而言,丝状固氮蓝藻可开放式大量生产,并可在水稻田中放养作为生物肥源[6],其工厂化生产规模使得大范围推广应用较容易,因而在未来蚊虫和流行病控制的实际操作中应具有更大的潜力。

蓝藻、基因工程、蚊虫控制

25

Q78(基因工程(遗传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300120;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76-82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水生生物学报

1000-3207

42-1230/Q

25

2001,25(1)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