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0-3207.2001.01.011
基因工程杀蚊幼蓝藻研究的由来和发展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杀蚊幼蓝藻始于1987年[1],在1993年第一次报道了完整活细胞的高杀蚊幼活力[2]。当时国外对杀蚊幼蓝藻日趋持否定态度,基因工程蓝藻高杀蚊毒效的报道重新激起了人们的兴趣。7年来杀蚊幼蓝藻在蚊虫控制方面的应用前景已进一步获得肯定[3,4]。虽然也有报道显示水细菌Asticcacaulis excentricus表达杀蚊幼蛋白基因获高毒效[5],相比而言,丝状固氮蓝藻可开放式大量生产,并可在水稻田中放养作为生物肥源[6],其工厂化生产规模使得大范围推广应用较容易,因而在未来蚊虫和流行病控制的实际操作中应具有更大的潜力。
蓝藻、基因工程、蚊虫控制
25
Q78(基因工程(遗传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300120;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