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7175.2017.08.018
江河治理的新思路——刘国纬的《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简介
先讲述一段往事.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由于社会需要(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经济许可(国家投资)、工程技术可行(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设计)各方面条件都满足,该工程于1957 年动工. 1960年大坝基本建成,"工程质量优异",同年9月开始蓄水. 然而蓄水仅一年,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1962 年 3 月"潼关河床抬高4. 6 m,渭河口形成拦门沙". 1966 年水库泥沙淤积"占去了总库容的44. 4%","1972年回水末端上延至临潼,严重威胁古城西安". 1973年后进行两次改建,才使工程起死回生. 但改建以及废弃了已全部或部分建成的下游花园口、位山、洛口和王旺庄等水利枢纽,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钱正英.中国水利的决策问题),而且综合利用效益大打折扣.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修建被视为中国水利史的一次败笔. 为什么会出现败笔? 究其原因是照搬清水河流筑坝经验,无视多沙河流泥沙淤积特性.
江河治理、思路、三门峡水利枢纽、泥沙淤积、水利枢纽工程、全国人大会议、中国、淤积特性、蓄水、设计、利用效益、决策问题、技术可行、回水末端、黄河干流、河流泥沙、河床抬高、国家投资、古城西安、工程质量
23
TV2;X52
2017-12-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