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8038.2017.02.016
诗歌矿藏中的一颗宝石——读《琴剑诗系·孙敬伟诗选》
或许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文学史家、评论家往往热衷于为林林总总的文学思潮和现象命名,这种情形在诗歌评论界表现得尤其明显.而诗人通常不愿意被贴上标签,这恐怕不仅因为包括诗歌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成和流变中,诗人恰恰对此感触尤深,还因为任何概括性的判断都难免挂一漏万,容易在突出客体的某种特征的同时,对丰富、鲜活、蕴含着无限可能的创作主体和充满张力的诗歌本身造成某种遮蔽.诗人无疑是不愿意接受可能伴随着"刻板印象"的"命名"的.孙敬伟是诗人,他的职业是人民警察,他的部分诗歌的主题和发表渠道,使得他不可避免地经常作为"公安诗人"被提及."公安诗人"这个称谓确实揭示了孙敬伟的一个身份,也提供了阐释其诗作的一个维度,但是还不能有效概括他的全部创作(事实上,几乎每个"公安诗人"都面临着这种多少有点儿尴尬的情况).而孙敬伟并不在"身份的焦虑"中消耗自己,他怀着对诗和世界的独特理解自由地翱翔在诗歌长空;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感情是热烈真挚的,诗思是深沉细密的,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博大、丰富、深邃的诗歌存在.
诗歌评论、矿藏、诗人、公安、文学思潮、文学史家、身份、人民警察、命名、刻板印象、独特理解、创作主体、评论家、自由、主题、职业、遮蔽、张力、鲜活、特征
I20;I06
2018-0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