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诗的"自然性"与"超验性"
一
须得承认,当代新诗创作步入新世纪以后,愈发呈现"模糊"的整体状貌,似乎没有一条明晰的路径可以直观呈现当代诗歌创作抵达的精神深度与艺术高度.诗歌创作群体数量庞大,优质作品相对稀缺,诗人及其作品的辨识度极低,加之碎片化的写作内容和个体化的写作姿态,使得当代诗歌重新面临被质疑甚至被轻视的问题.这样的处境迫使新诗研究者们不得不站出来,再次为当代新诗创作发声辩护:"当代的中华诗歌,正以宽广的胸怀接受和包容一切形态的诗歌"(谢冕《那些空灵铸就了永恒》),"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很多诗人,穷多年心力,就是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用语言解析生命,用灵魂感知灵魂,这多么难得"(谢有顺《为诗歌说一点什么》).诚然,在四大文体创作中,受消费文化影响最小的诗歌创作只有依托纯粹、高贵、深刻和孤独等主体性的坚守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意义,诸多诗人也为之努力探寻,从未止步.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和主体性的逐渐丧失,当代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模式化"和"碎片化"的明显倾向——即使是优秀诗人的作品,一旦隐去作者,读者也很难读出它们的独特韵味,有时候反倒有种"似曾相识"的恍惚之感.
自然性、超验性、西部诗
I207.25;B0-0;A81
2021-08-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