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3-7202.2023.08.002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荔枝叶的抗炎机制及实验验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研究荔枝叶的抗炎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查找荔枝叶化学成分,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ADME五项原则筛选出活性成分;基于Pub-chem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各成分靶点;并利用Disgenet数据库获取炎症基因;采用Venny2.1.0数据库获得成分靶点与炎症基因的交集靶点作为潜在抗炎靶点,并将其输入STRING 11.0数据库获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使用DAVID 6.8数据库对抗炎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荔枝叶"活性成分-抗炎靶点-通路"网络图.通过CCK-8法检测荔枝叶醇提物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检测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结果:从荔枝叶中筛选到9个活性成分,潜在抗炎靶点47个,127种GO生物功能,68条KEGG信号通路,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相关通路.细胞实验表明荔枝叶醇提物浓度为12.5,25,50μg/mL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没有毒性,可降低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导致的TNF-α、IL-6的释放量,对COX-2蛋白的表达也有抑制作用.结论:构建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构图揭示了荔枝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达到抗炎作用,为进一步阐明荔枝叶抗炎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荔枝叶、抗炎、网络药理学、体外细胞实验、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通路
18
R258.5;R285(中医内科)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中药学广西一流学科项目;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广西第八批自治区特聘专家聘任人员项目;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卓越学者计划项目;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
2023-05-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064-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