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3-7202.2014.04.026
左右利手捻转补泻手法对血虚证模型大鼠 RBC、Hb、IRF 的影响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具体捻转方向的关系。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 A组)、模型组( B组)、留针组(C组)、右手前捻组(D组)、右手后捻组(E组)、左手前捻组(F组)、左手后捻组(G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备血虚证模型。隔日针刺1次,共10次。检测大鼠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IRF)。结果:治疗前1 d,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RBC、Hb显著降低(P<0.01),IRF显著升高(P<0.01);治疗第7 d,各组RBC、Hb比较,B组含量最低(P<0.05),C、D、F 3组差异不明显(P>0.05),A、E、G 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3组含量高于后3组(P<0.05),IRF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第14、21 d,各治疗组RBC、Hb、IRF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捻转补泻手法与左、右捻转方向无关,无论何手持针,均拇指前捻用力为“补”,拇指后捻用力为“泻”。
捻转补泻手法、捻转方向、血虚证
R-332;R245.31+1(医学研究方法)
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资助项目编号81072861
2014-05-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8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