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3-1972.2013.05.001
“要素产权平等”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我国有70%左右的职工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他们没有主人翁地位,其劳动力产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即使在公有制企业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一问题。这是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要素产权平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客观经济规律,应该在认识这一规律的基础上确立起“要素产权平等”的理论与制度,用以解决前述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江泽民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胡锦涛的“和谐社会”理论,都可以作为“要素产权平等”的理论支撑点。
资本产权、劳动力产权、平等
F271.2(企业经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要素产权平等论---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的理论依据与机制研究”11YJA790080;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的理论基础与机制研究---要素产权平等论”HB11LJ005;河北师范大学重点项目“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的理论基础和途径研究”S2011Z08
2013-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