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唯识量”与“五难六答”——唯识学争议问题的逻辑分析二例
“真唯识量”是玄奘在印度期间旨在论证唯识学的真理性,以因明三支比量为格式所提出的一个论题.若严格以因明逻辑规则衡量,“真唯识量”确实问题颇多,因此,或应从历史背景的情况来考量.看似“错误”或“不规范”的论式,在唯识学论典中并不少见,如《瑜伽师地论》所载“五难六答”的部分内容,亦不乏逻辑上的问题.由此推想,当时古印度诸学派的论辩“实战”,可能是一种学识、口才、应变能力、逻辑思辨的综合性较量,未必要完全等同于当时已经形成的因明学纯粹理论.
真唯识量、玄奘、五难六答、因明学、比量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宗教学术史研究”批准号14JZD034;武汉大学自主科研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章门弟子’缪篆三教会通之哲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QN048
2018-1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