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马克思及特立独行的保罗
本文旨在梳理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对《新约》使徒保罗的诠释.首先,文章揭示了马克思对克里斯蒂娃作品的潜在影响,而后,简要概述了她对保罗的看法,即保罗提供了一种治愈心理病态的方法.那些心理病态包括:自恋症、受虐癖、幻想症、压抑症、死亡冲动症及口欲施虐症.保罗治愈心理病态的方法是通过他对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的叙事.因为信徒们经历了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他们从“死亡”进入老我,进而又过渡到“复活”的新我,所以,基督通过各种方式对其信徒进行医治,结果,新的团体应运而生,保罗称之为ekklesia,或“教会”.在这点上,本文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较克里斯蒂娃的理解更加深入.文章认为,那些心理病态的原因在于某种从一种生产方式转化为另一种生产方式、从“神圣经济”转化为奴隶经济的社会经济背景.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经济层面到个体身份,保罗从神学角度提供了一种克服这一转变的途径.问题在于,保罗关于基督的死与复活的神学并非完备的解决办法,他无法确保从死亡到复活、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完全转变,此乃其思想的矛盾之处.
爱、心理病态、集体、克里斯蒂娃、马克思、保罗
C91;I3
2016-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1页
19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