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师记》的文学特征和神学蕴涵看女性角色
本文首先针对《士师记》第17至21章所载女性在无政府状态中被迫害、被虐待、被奸、被杀、被抢的种种残酷社会议题进行探讨;接着由《士师记》的文学手法,包括观点、时空、角色、布局、排场、情节、情景次序等,和修辞风格如重复、对比、平行、意象、双关语、省略、模糊、讽刺、交叉型架构、衬托、首尾呼应、伏笔、预示、预告、绰号等,来分析该书叙述者所描绘的主要角色如以笏、俄陀聂、基甸、耶弗他、参孙等“圆形”人物的性格和事迹.叙述者在本书精辟的“文以载道”意图中,巧妙地突显了乱世中巾帼英雄的女性角色,并详实地刻画全书社会悲剧的真实面貌和缘由——以色列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不能单单从性别角度来剖析,整个《士师记》中的混乱乃来自信仰的堕落.当以色列背约,走上迦南人世俗化的路线而直接威胁到女性的自尊和安全时,势必导致尸骨不全、“肢”离破碎的结局.但是叙述者也呈现,进入士师“隧道”中堕落的以色列百姓的唯一盼望,乃是归向那位仍然信实守约、已经预备了完备救恩的上帝.
社会败坏、女性主义、首尾呼应、交叉型架构、圣经神学
I20;I10
2016-03-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3页
22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