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7/j.cnki.1000-7547.2016.04.002
基于DTI技术的健康成人胼胝体、扣带回、中脑白质纤维束密度随年龄变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定量探讨健康成人胼胝体、扣带回、中脑纤维束密度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将125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五组(第一组16~30岁,20例;第二组31 ~45岁,34例;第三组46 ~60岁,24例;第四组61 ~75岁,22例;第五组76 ~90岁,25例),行3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获取脑T1和DTI图像.所有DTI数据经DTI Studio软件预处理并追踪得到脑白质纤维束,手工设置三个感兴趣区,即胼胝体、扣带回和中脑,统计各区的纤维束密度(fiber tract density,FD),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到了三个感兴趣区的纤维束走行,其中胼胝体区纤维束成辐射状分布,走行有向前、后、左、右方向;扣带回区纤维束走行大致为前、后方向;中脑区纤维束走行大致为上、下方向,追踪结果分别与它们各自的解剖学结构相一致.对三个区的纤维束密度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为:(1)胼胝体区,各年龄组的FD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胼胝体区纤维束密度逐渐降低.(2)扣带回区,各年龄组的FD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一组的左、右侧扣带回F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左、右区,各年龄组的FD相互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得到,左侧扣带回区FD随年龄增长的下降趋势大于右侧.(3)中脑区,各年龄组的FD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左、右区,各年龄组的F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胼胝体、扣带回区内FD明显降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量化指标FD可以用来了解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
弥散张量成像、脑白质、纤维束追踪、纤维束密度、年龄、成人
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72102,81271670,81471758
2016-08-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2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