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4-9502.2020.02.008

智能机器人主体性的刑法审视

引用
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具有自主性和适应性特征,从法律技术上可以承认其主体人格,赋予其拟制主体地位.然而,智能机器人与自然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不对等的.从刑事法角度看,智能机器人具备成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也可赋予其作为被害人的法律人格.但相对于自然人(单位),智能机器人不能成为犯罪人或被害人,只能作为犯罪工具或对象,这是伦理法则的底线要求.智能机器人可以被视为法律拟制的"数据主体"而成为犯罪主体,其主体性存在的范围局限于智能机器人内部,犯罪行为类型局限于信息数据犯罪;对于智能机器人外部的自然人(单位)实施的犯罪,应依据现行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智能机器人内部的数据主体犯罪,应设定特定的刑罚方法予以惩处.

智能机器人、主体性、拟制主体、法律人格、刑事责任

35

DF639(刑法)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19BFX074

2020-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05-114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1674-9502

31-2011/D

35

2020,35(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