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必为天下裂,语文尚待弥缝者(下)——中国现代学术的语言认同
三
为什么现代中国学术可以分化、分裂乃至对垒,学者却仍能保持基本的语言认同?我想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学术演进(不一定是进步),分科分化日益细密,通才型学者日益减少而专家型学者日益增多,学术话语的分野和沟通困难本来也属于正常现象.李泽厚1980年代末曾预言今后中国学术"将是一个专家的世界"(《李泽厚十年集·走我自己的路》).抗战期间冯友兰也说过类似的话(冯友兰《新事论》第七篇《阐教化》),但那时专家和通才分化尚不明显,"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许多专家仍努力做通才.1990年代以后信息大爆炸,专家和通才彻底分开.通才型学者在学术话语上一般善于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善于在专门术语和日常语言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顾到各层次读者;专家型学者则各自为战,新旧、生熟、难易、深浅不同的话语日益隔绝,操同一学术话语的人聚在一起或能"相悦而解"(据说如此),操另一话语、依靠另一知识谱系的学者就只能望洋兴叹.统一的学界被不同的学术话语包围,分裂为彼此隔绝的若干小型"帝国",这个态势一旦形成,对难懂的学术语言的指责似乎也变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你想懂我们的话?请加入我们的圈子,否则免开尊口.这当然又加剧了"看不懂"的痛苦!
2013-07-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