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文学之世界史的挑战
十九世纪曾是历史、文学史写作的黄金时代,但文学史写作在二十世纪却遇到了许多挑战,其作为人文学科的合理性遭到了各派思潮和理论派别的质疑.十九世纪的文学史有个基本观念,即文学为文化传统的有机部分,按照一定的路线发展,能够表现一个民族在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反映文学作品产生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也就可以在那个历史框架中得到理解和解释.这个基本观念在十九世纪曾经使文学史成为学术著作一个十分活跃而且硕果累累的领域,在二十世纪却被斥为典型现代性的"宏大叙事"而遭否定,被后现代主义理论彻底解构了.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史学家泰纳尚可满怀信心地宣称,文学史写作的目的就是要以文学作品为线索,发现作家那个活生生的人,所以研究文学作品就像研究化石一样,都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这块贝壳下面曾有一个动物,在这文献下面也曾有一个人,"泰纳自信地说:"你研究这块贝壳,还不就是要把那个动物呈现在你面前吗?所以你研究这文献,也是为了要认识这个人.这贝壳和文献不过是些了无生气的碎片,其价值全在于作为线索,它们可以引向完全而且活生生的存在."这想法颇近于《孟子·万章下》所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泰纳认为文学作品是在"种族、环境、时代"这三种社会历史力量混合的条件下,由作者创造出来的,因此史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作者其人及其生存状况.但泰纳对文学这样一种社会决定论的理解,在二十世纪被视为实证主义的陈旧观念受到批判,已经被学者们弃之如敝屣;但与此同时,文学与产生文学作品的时代和环境相关,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观念,只是不同的人对时代和环境的理解有所不同,解释也各异而已.
世界史
K107;K0;G633.52
2022-06-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