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
1946年1月,经哈耶克介绍,卡尔·波普尔迫不及待地离开生活了十年的新西兰抵达英格兰,开始在伦敦经济学院任职.其时,由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出版,波普尔发现,他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红人,与十年前他在英格兰访问期间的境遇大相径庭.
与维特根斯坦相比,波普尔出身卑微,早年从事木工,后来终于在中学里谋得一份职业,无论如何都不具备天才的光环.而维特根斯坦则是钢铁巨人的儿子,家境优渥,从生活上到哲学上他都不会考虑外在的因素,我行我素,在学术上显得纯粹而极端.他们都是维也纳人,甚至他们的住址都相距不远,生活半径也有许多交叉的地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维特根斯坦和他的"维也纳小组"如日中天的时代.在大学、在咖啡馆,甚至在家庭客厅里,人们热烈地讨论什么是哲学的真正命题,以及有无哲学.
维特根斯坦、拨火棍
B561.59;B089;B81
2022-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