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编译馆在北碚
一
南京国民政府国立编译馆是在教育部编审处基础上筹建的,编审处处长辛树帜被任命为第一任馆长, 于 1932年 6月 14 日正式成立.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10月国立编译馆奉令迁徙,先是迁至庐山,随后又迁至长沙.1938年1月,再迁至重庆.1939年5月,重庆遭日军疯狂轰炸,编译馆奉令疏散,又迁至四川江津县白沙镇. 1942年3月,国立编译馆合并了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全书编纂处,从白沙迁至北碚,开始了国立编译馆的北碚时代. 北碚位于嘉陵江北岸,当时距离重庆五十多公里. 卢作孚于1927年即以此地为中心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至 1936年春,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嘉陵江小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 1937年12月,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北碚被划为迁建区.北碚有整洁的旅馆,相当大的饭店、浴室、银行,还有公园、体育场、戏馆、电灯和自来水,俨然已成为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小城, 其安静与整洁又远非重庆可比.北碚交通便利,有公路直达青木关,能转到重庆. 国立编译馆在此待了将近五年,人员从八十人增至二百一十多人,堪称国立编译馆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
国立编译馆
G275.1;G423.3;K262.9
2020-0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