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与规模性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证分析:马克思经济学视角
承袭了“斯密教条”的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和以个人或家庭总收入分布状况为对象的规模性收入分配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分配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卡尔多“特征事实”被证伪.这引起了人们对功能性收入分配的高度关注,并引发对这两种分配之间关系的思考,出现了一批以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但是,已有文献回避了功能性分配和规模性分配的本质,无法真正解决两者的内在关系.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功能性分配的本质是要素所有者根据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来分配由活劳动创造的全部新价值的社会关系:个体间收入分布状态最终是由个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因此,从本质上看,功能性分配对规模性分配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文章利用跨国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证实了上述结论,其政策含义是:缩小用基尼系数度量的规模性收入差距应将重点放在初次分配的调整上,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功能性收入分配、规模性收入分配、马克思经济学、劳资关系、劳动者谈判力、分配差距
F014.4(经济学基本问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ZD003
2017-07-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