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延安文艺的民俗学阐释
在大众化、通俗化的基础上,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目标指向的“民族形式”批判吸收新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成为“两个口号”论争中的核心话语,建构了延安文艺“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民族形式”讨论促进了延安文艺对苏区文艺、左翼文艺、五四文艺的整合,实现了延安文艺从“民间形式”到“民俗形式”的过渡,从而使其具有了“人民性”的体制特征,并最终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为“工农兵文艺”.从文学活动的创作、接受主体来看,民间文学的平民性特征无疑更符合现代文学的演进潮流.当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内涵的“民间”理念上升为现代国家的建构原理时,“民间”也就获得了民族性意涵,民间文艺在延安由此获得立足点.民间文艺不仅继承五四文化传统,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也具有“生活化”的民俗特征,成为了与“源”最近的“流”.
延安文艺、民俗学、人民性
I02(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5M570981;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自选项目lnsky16ZX10
2016-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