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5833.2015.11.012
"必有武备"而"胜残去杀"——孔子之军旅事迹与战伐主张考论
儒生不懂武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偏见.早期儒者心系国家安危与天下民生,其治政方略不可能唯独缺少军事武备的内容,至少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战略防卫意识.《论语》中,"卫灵公问阵",孔子寄人篱下,既不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又不想给自己增加麻烦,所以才予以否决.孔门弟子中,许多人都直接参与了各大诸侯国的政治实践,能够带兵打仗者不在少数,冉有、子路、樊迟等都是军事将领."六艺"之学中,射、御明显属于武道,是孔子军事教学的重要课程,这便说明原始儒家的精神气质中具有一定的崇武、尚武要求.《左传》中,鲁定公突破陷阱而死里逃生,可以推测孔子可能身怀武艺并具有一定的勇果精神.而"堕三都"之役中,孔子指挥若定,再次保护了鲁君的人身安全则无疑建有战功.于此,可破"孔子未尝屡临战事"之说.孔子主张,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和将领必须同时具备智、仁、勇三方面的基本素质.文武应该同举兼治,反对让百姓"不教而战",强调"教民以戎",要求"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通过必要的军事教育,儒家还能够把"御兵"转化为"御民",将兵家之道潜藏于民生之道之中,寓兵于民,进而天下无敌.唯有"胜残去杀"者,方可"天下归往".儒者是整个社会底层化解残暴、消灭杀伐普遍心声的忠实代言人.谁能够顺流而为,谁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王者.
孔子、儒家、武备射御、战伐军事、胜残去杀
B222.2(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5-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1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