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9358.2016.04.003
阐释学理论视野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地位日益凸显,而译者主体性也开始受到学者重视.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四步翻译过程对《喜福会》的中译本(程乃珊版)进行分析,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原作的阐释以及语言上的再创造等几方面,都可以彰显出译者的主体性.程乃珊曾先后两次选择翻译《喜福会》,足以显示出她对原作的偏爱和信赖.在侵入阶段,分别从译者个人理解的侵入以及文化意识的侵入两方面入手阐释并证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吸收阶段,译者出于消除东西方文化障碍考虑,在翻译中归化策略使用得较为频繁.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翻译策略的选用都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原作中某些信息的缺失,因此,在补偿阶段,译者对缺失的信息加以补足,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翻译实践
H059(写作学与修辞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XXKPY1605
2016-09-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