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救济机制下的上海犹太难民救济工作(1945-194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有约1.5万名居住在上海,其去留成了主要问题.随着国际救济组织纷纷在沪设立办事处,上海犹太难民的救济工作也从一个地区性问题,纳入到国际难民救济的框架内.国际救济组织、中国政府、犹太组织三者共同构建起了国际救济机制,建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多国对话平台,引入国际救济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实际,创新救济措施,基本解决了物资和现金供给、身份认定、离沪移民这三个核心问题,阶段性地完成了上海犹太难民的救济工作.它见证了国际救济机制在中国的有效实践,体现战后中国承担起国际救济责任,谱写出近代中外合作人道主义救济史的独特篇章.
上海犹太难民、战后救济、国际救济组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
K266;K295.1
2023-03-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