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的钱币及其流失
东晋时期各种钱币按形制大小大致分为“比轮”“四文”和“小钱”,但三类钱币在钱重和币值的对比上存在着较严重的失衡,引起了大规模的钱币流失.其中“比轮”钱主要以“货于夷人,铸败作鼓”的方式大规模消亡,“四文”钱被大量剪凿,而以“沈郎钱”为代表的熔铸“小钱”本就数量有限,又受到铸造者沈充参与“王敦之乱”被杀的影响而迅速退市.随着钱币持续大规模的流失,东晋社会的物资流通总量日益超过金属货币的供应量,实物货币在此过程中愈发走强,本就“钱既不多”的金属货币日渐式微,并最终引起了一场是否要“废钱用谷帛”的争论.
东晋、比轮钱、四文钱、剪轮钱、钱币流失
K237.2(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2016-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