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风波与学统之争
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作为书院改制风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已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则更关注这一过程中固有“学统”意识的接引作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势激变,带来了“时务”之学的流行.代替传统书院的课艺,张之洞援引来自两江幕府的蒯光典,在两湖试行每日上堂、分班宣讲的新教学模式.然而,书院中出自粤东陈澧一派汉宋调和之学的梁鼎芬、杨裕芬等,与传承江浙“礼学”的蒯光典之间,围绕“文王受命”等经学命题,发生了激烈冲突.本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这一笔记家乐道的轶闻进行解读,揭发人际争执背后“理学”与“礼学”升降的脉络.正是借助清代中期以降礼学复兴的资源,蒯光典提出古今中西“理必附礼以行”、“理各有在”的观念,在“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之外,提出了另一条接引新学的路径.
两湖书院、改章风波、蒯光典、梁鼎芬、杨裕芬
K256.0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2015-05-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