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4677.2011.17.004
当代中国伦理文化小说的书写者——论赵德发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出的伦理革命,号召“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把伦理问题提升为超越政治、经济、军事之上的本源性位置,认为伦理问题不解决,政治等其它问题都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本的解决.此后的乡村建设运动倡导者梁漱溟,同样重视伦理问题的解决,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1]因此,在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伦理作为一种软性、有效的力量起到了法律所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非常重视礼乐诗书的教化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说苑·修文》)为解决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孔子编《诗经》,力图用至善至美的诗篇来达到“仁政”和人内心道德世界的完善.孔子在评价韶乐的时候,指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至善至美的,是美善和谐共生的.几千年来,中国文学一直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强调以善为美,善美互现的伦理美学.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等人在引进西方民主、科学、人权等新的现代伦理道德规则的同时,大力扫除旧有的以孔子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因此形成中国新文学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艺术传统.这本来无可非议,但是问题在于旧的伦理道德推倒了,新的伦理道德文化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伦理道德文化的错乱与失范的无序状态.特别是文革之后,扫除封建伦理文化而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受到了严重质疑;在废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阶级理论之下,新时期中国在实现物质极度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欲望的泛滥、精神的虚无和伦理道德芜杂的精神状况.一个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破坏、没有任何敬畏感、消解崇高的实利主义时代无可避免到来.在伦理失范、精神虚无的实利主义时代,文学何为?
当代中国文学、伦理文化、文化小说、赵德发、中国伦理、书写者、独特意义
I206.7
2012-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