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3
刈割+翻耕治理互花米草后滦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以河北省滦南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治理区作为研究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结构能质等多个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刈割+翻耕"方法治理互花米草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理后,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6个月内逐渐恢复到光滩的水平;治理6个月后,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恢复到与光滩相似的状态;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治理3个月后开始增大,治理12个月后物种多样性指数超过了光滩;不同生态学指标的变化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和演替呈现出3个层次,分别是生物量/能质增长、多样性水平提高、结构能质增大,分别代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构建、稳定性的增强和成熟度的增加.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十分复杂,在评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过程时,应该采用多种生态学指标全面评价生态系统的变化.
互花米草、治理措施、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指标、演替
22
Q145;S718(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2024-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49-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