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6522.2009.01.011
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
香港"黑道"电影是香港电影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作为商业类型电影而存在的香港"黑道"电影,在更大的意义上,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社会理念和想像所进行的隐喻性表达.从20世纪80年代的"英雄片",到90年代的"卧底片",再到新世纪初的"交叉卧底片"--<无间道>系列以及更晚近的<黑社会>系列,香港"黑道"电影完成了由"盗亦有盗"到"春秋无义战"的基本转型,并经由传统中的"情义"到现实中的"利益"追求,诉说着"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与困惑.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黑道"电影与现实社会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的同构关系,为香港"黑道"电影的阐释与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及现实思考的深度.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电影中的"黑道",其实并不是以一种完全负面意义的形象出现在香港类型电影中的.1980年代的"英雄片"作为最早得以表现黑道生活的现代电影类型而广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成功地将古装武侠片里的"侠义"精神巧妙地移植到对黑道生活的想像性表述之中.在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中,"侠以武犯禁"包含着复杂的价值建构机制.江湖道义、社会准则和法制伦理构成的复杂的认同与反叛的交织,形成弥补官方价值体系缺陷的一种另类价值认同体制,与官方伦理共同参与了中国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当然,这一经典类型呈现的比较外在的价值取向在今天的香港"黑道"电影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盗亦有道"的独特价值认同方式和"正义战胜邪恶"的简单区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已经被没有明显价值判断的"春秋无义战"所代替.但我们当然不能愚蠢地把它看作是简单的"礼崩乐坏",而应当向更深刻的人性思考寻求答案.无论人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这类影片在香港已经开始走出回归后经济文化的低谷,在港片越来越以大陆市场作为预期目标的今天,其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香港电影、"黑道"电影、类型电影、价值机制、身份认同、"英雄片"、"卧底片"
16
J902(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2009-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