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5906.2019.05.016
两代人的出走与时代路口的彷徨
近期读了几篇"70后"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包括马笑泉《直拳》,计文君《桃花源》,陈仓《原始部落》,余同友《送太阳去乌沙镇》《屏风里》,李清源《胡不归》,溪榜《白云如兔》,郭丽萍《铃儿响叮当》,鬼金《焚舟纪》,李心丽《聚会》等等.这么多年,我始终对置身于时代漩涡中的不同代际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态度立场、思想方法感兴趣,尤其关注"70后"这一代写作者的思想分化、情感表达,当然也包括生存状态.无论是专业作家,大学教师,还是打工的,种田的,无业游民,他们在小说里记录这个时代的喧嚣沉寂,繁华凋敝,迅捷迟滞,生存死亡,也记录个人的思想履历和情感轨迹.《桃花源》《原始部落》《送太阳去乌沙镇》《胡不归》《铃儿响叮当》,这几篇小说都预设了乡村和城市二维,乡村的荒芜与改造,出走与守望,在作家笔下获得了不同视角的观察和表现.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产物,就如同说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存在.现实生存是立体的,人生看似玲珑剔透,真相可能千疮百孔,故乡在想象中万紫千红,真相可能是遍地狼藉.写作者正是在自己所属的现实中寻找故事,写下轰隆作响的时代与那些无限苦楚的人生,并且探寻因果.本期以《桃花源》(《长江文艺》2019年第2期),《原始部落》(《北京文学》2019年第3期),《送太阳去乌沙镇》(《雨花》2019年第2期)为例,看一看那些属于个人也属于时代的忧思录.
两代人
2019-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