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清和他的《蛤蟆营春秋》
@@@@离开《山西文学》杂志已有13年了。回想12年的编辑岁月依然历历在目。在我主持刊物工作的上世纪90年代,文学在整个社会中已滑向边缘,杂志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但事物总有一种惯性力量。坚守在编辑岗位的十几位同仁,依然在维护着文学的尊严和纯正,探索着刊物的生存和发展。整个编辑部、整个作家协会,文学的氛围还是浓郁的、活跃的。作为“老字号”的《山西文学》有一个强劲的传统,那就是对乡村小说的重视和对底层作家的扶持。在我手里,不仅这一传统不敢背离,而且还想使它得到继承和发展。在一批老中青乡村小说作家队伍中,五六十年代前后的作家是中坚,如王祥夫、曹乃谦、吕新、谭文峰、田澍中、张行健、常捍江等。另外还有几位,如房光、宋剑洋、李海清。他们是真正沉潜在乡村社会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一种土地的特质和韵味,我关注得就更多一点。其实李海清是1940年代末尾的人,早已在《山西文学》上发过几篇名作,此时正在写一个叫“蛤蟆营春秋”的系列小说,创作处于旺盛期。不知怎么他就“混迹”于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作家群中,开笔会、交朋友,俨然一个“老顽童”的形象。我则视他为兄长,嘴里却总是“老海清”“老海清”地叫着。
2013-07-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