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481.2018.09.34
黄土高原典型县域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与宜耕性评价
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效补充耕地数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典型县域山西省忻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宜耕性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程度,并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对宜耕后备资源的聚集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忻府区耕地后备资源可宜耕面积为1 799.67 hm2,其中,高度宜耕等级面积为1 203.41 hm2,一般宜耕等级面积为596.26 hm2,不宜耕面积为72 854.45 hm2,宜耕后备资源中主要土地类型为其他草地和内陆滩涂,所占比例分别为42.93%和31.90%;高度宜耕等级图斑的空间分布“热区”范围比较广泛,阳坡乡和三交镇范围内高度宜耕后备资源的数量多且集中连片程度最高,是当地应优先考虑开发的后备资源,一般宜耕等级后备资源可作为储备型后备资源.
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空间分布、忻府区
46
F323.211(中国农业经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401236;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021166;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6330
2018-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560-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