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481.2018.09.14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L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绿豆、密度、行距、光合、产量
46
S522(豆类作物)
食用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CARS-08-G10;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703D211002-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特色攻关项目YGG17119;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重点攻关项目YGG1601;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03D221005
2018-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477-1480,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