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直肠病变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直肠病变3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1例直肠癌及直肠周围病变患者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3T双梯度短磁体全身磁共振系统,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应用3D F-SPGR序列,对比剂注射速度3mL/s,注射剂量0.1 mmo1/kg,自对比剂开始注射时启动动态增强扫描,15~20个扫描时相不间断连续进行,总扫描时间4~6 min.分析不同直肠病变及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的直肠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变强化达峰值时的信号强度(SIpeak),获取达峰值的时间(Tpeak)并进行比较.结果 将直肠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强化峰值出现的早晚及对比剂退出的情况分为A、B、C、D 4种类型.直肠腺瘤均为A型,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肛周脓肿峰值出现较晚,均属B、C、D型.直肠癌表现不一,且随分化级别的降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形态渐由A型向D型转化.各类直肠病变的Tpeak差别显著(P<0.05),由早到晚依次为直肠腺瘤、直肠癌、肛周脓肿和直肠癌术后复发.随分化级别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peak逐渐延长.未穿透浆膜层的直肠癌Tpeak明显早于穿透浆膜层的直肠癌(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Tpeak明显早于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P<0.05).结论 不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对于直肠病变的诊断有帮助,Tpeak可作为直肠癌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预测的较为可靠的指标.
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
49
R445.2(诊断学)
山东省卫生厅青年基金项目2005JW017
2016-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18-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