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5817.2011.04.049
从"修辞"与"审美"看诗歌翻译的创作空间——以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一诗为例
西方诗歌重在修辞.修辞对诗歌的审美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译者感到困惑地方的往往是如何将原诗中"形式"和"内容"在译文中完美结合.在"形式"方面,原诗的修辞技巧为诗歌译者设置了语言转换的障碍,因为目的语存在着自己的语言文化规范.两种语言系统的不对称性(asymmetrical)使得译者在解决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的难题上要自觉地去寻找一条可行的出路.然而,译者在解决再现"形式"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这种"形式"如何与诗歌"内容"相结合的,从而达到审美的效果.译者作为双语者,意味着其既有能感受到原诗歌中的审美体验,也努力希望将这种审美体验在诗歌译文中再现,以保证诗歌的审美一致性.语言文化上的"不对称性"和"作者-译者"主体间的差异无疑为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发挥的创作空间.译者在翻译时会对目标语中的修辞重新做出的选择和认定,导致诗歌的修辞成分被重新替换,从而使得审美效果也各显其美.本文首先梳理诗歌翻译重写过程中"修辞"与"审美"之间的关系,以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一诗为例,阐清诗歌翻译中创作空间存在的特殊因素.
诗歌翻译、创造空间、审美、修辞
H0;H315.9;H195.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740020
2011-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