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陪伴式介入乡村建设傅山村30年乡村实践的思考
在中国就地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建筑师的介入与身份的定位该如何伴随着乡建的渐进式发展?文章通过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在傅山村持续30年的建筑实践,对其持续与村庄互动中形成的身份定位和“共同体”模式下的工作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此过程中建筑师如何能够将设计理想与乡村营建进行有机结合并最大化地对村庄形态的塑造做出专业性贡献,以及获得建成作品品质的同时实现社会建构等,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在一个强调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基于具体实践案例的研究审视了建筑师的身份和实践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基于当下乡建的未来视角.
乡村建设、现代化、就地城镇化、建筑师、介入、身份、陪伴式、共同体
TU982.29;TU2(地下建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426
2019-03-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