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14/j.cnki.cjotadm.2015.12.165
艾滋病的预防控制
由于艾滋病传播迅速,病势凶险,预后恶劣以及缺乏特效防治手段[1],它的流行带来了国际性的恐慌。艾滋病的学名为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为AIDS),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为艾滋病病毒,学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缩写为HIV)。我国在1986年以前将该病音译为“艾滋病”,后来考虑到这可能使人们误解为本病仅通过性行为传播,而忽视其他传播途径,因此国家卫生部统一将该病命名为“艾滋病”。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经同性、异性性接触或血液途径而传播的一种后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以细胞介导免疫功能减低为主而引起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其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伴肺部难以确定性质的X线改变、进行性腹泻,全身极度乏力,无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斑点、皮疹甚至水疱,肛门周围有久治不愈的溃疡、疣等。本文主要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阐述此种病症,意在普及艾滋病的常识,加深大众对其的了解,减少人们对此病的恐惧,怎样做好防护工作。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免疫缺陷性疾病、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肿大、机会性感染、国家卫生部、细胞介导、缩写、免疫功能、久治不愈、防治手段、发病机制、病毒感染、性行为、性接触、性腹泻、无痛性、污染物
R512.91(传染病)
2015-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