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3214/j.cnki.cjotadm.2014.13.296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引用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医学基础课,它既是医学教育的主干学科,也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基础课中的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课中的内、外、妇、儿、传染病学等学科都与它有密切的联系。它也是一门较早讲授疾病的学科。《医学微生物学》主要讲授临床致病的常见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的形态、结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学科。但对于学生来讲,微生物太小了,是光听说而看不见的东西。要让学生看见细菌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而现实状况是学生多而显微镜少、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不熟练以及细菌太小学生看不懂。例如革兰染色法,是每一个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常用的复染法。我们常用的标本是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做完实验后有八成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染好需要重做。指导教师一一检查后发现,同学都做好了,但对着挂图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因此,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给学生找镜下标本上而不是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而对于病毒和细菌的一些特殊结构如菌毛,则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一般学校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学生对微生物的学习多没兴趣,因为看不见,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综合起来,把知识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形式[1]。近年来,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弥补了实验教学中众多客观条件的缺陷和不足,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多媒体技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光学显微镜、主干学科、细菌、实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医学基础课、缺陷和不足、革兰染色法、电子显微镜、病原生物学、指导教师、知识形象、医学教育、学生需要

R37(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2014-07-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25-326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国伤残医学

1673-6567

11-5516/R

2014,(1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