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0501.2012.01.001
血液对新型人工心瓣膜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目的 探索血液对人工心瓣膜作用的基础理论.方法 ①比较新型心瓣膜材料氧化钛(Ti-o)与现今临床试用的热解碳(LITC)理化特性;②体外血小板(PL)粘附试验;③放射性I125检测Ti-o与LITC表面纤维蛋白原(FIG)的吸附量;④乳酸脱氢酶(LDH)检测PL的吸附量;⑤动物犬股动脉内埋置,6个月后扫描电镜(SEM)比较吸附PL的形态和吸附量.结果 Ti-o属N型半导体,界面能近似FIG.体内、外对FIG与PL的吸附量明显小于LITC.SEM见PL变形及被吸附的量均小于LIT℃.结论 心瓣膜置入后第一反应是血浆蛋白优先于PL被吸附,吸附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于瓣膜的结构与成分,带负电荷的FIG与瓣膜间若存在较大的界面张力,又具有电子强交流,将FIG失去立体构象的稳定,FIGγ肽链C端上的PL结合位点被暴露,PL与FIG联结便发生凝血,与PL活性有关的膜糖蛋白GPⅡb/Ⅲa也取于瓣膜粘附的蛋白.
人工心脏瓣膜、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液相容性
33
R-332(医学研究方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工程G19990647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18006
2012-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