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447-6573.2012.04.002
歌剧音乐的戏剧性思维及其深度开掘——评大型歌剧《钓鱼城》的音乐创作
2011年是我国歌剧创作的繁荣之年、丰收之年.就我视野所及,就有《西施》、《赵氏孤儿》(有山东歌舞剧院和国家大剧院两个不同版本)、《红河谷》、《远方的胡杨》、《永不消逝的电波》、《土楼》、《祝福》等10余部剧目在各地首演.纵观这些剧目,题材不同,风格迥异,也各有各的特点和问题,观之不禁喜忧参半.临近岁末,在首届中国歌剧节于福州隆重举行之际,又赴山城观看了重庆歌剧院创演的大型歌剧《钓鱼城》(徐占海、郑冰、王华作曲,冯柏铭、冯必烈编剧),为其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剧场体验所熏染,心中阴霾乃为之一扫.从新时期以来我国原创正歌剧的整体水平说,自《原野》和《苍原》以来,《钓鱼城》是极少几部有望与之相媲美的剧目之一;从徐占海个人的角度说,自他的处女作《归去来》到成名作《苍原》,再到这部《钓鱼城》,又通过对于歌剧音乐表现体系和手段的新探索而在音乐展开的戏剧性及其张力结构等方面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其歌剧音乐戏剧性思维日趋成熟,语言和手段的交响化呈现也更为丰富,雄浑阔大的史诗性风格又有新的发展.
歌剧音乐、戏剧性、性思维、钓鱼城、国家大剧院、剧目、特点和问题、赵氏孤儿、张力结构、音乐戏剧、人的角度、歌剧创作、风格迥异、表现体系、正歌剧、史诗性、红河谷、归去来、歌剧院、处女作
J83;J8
2012-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