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为己的德育传统——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研究之五
私德的培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学以为己”的中国教育思想传统,也是中国传统德育理论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色.“学以为己”出自《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它的基本含义是,学习必须以自己本身的道德修养作为目的,通过学习与修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品格和德性.它反对一种外在的、功利主义的学习目的,倡导和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学习目的.对此,荀子在《劝学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解释.他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馈献之物)”.他还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历代学者都十分推崇这个观点,也对此有进一步的阐释.例如,《太平御览》中记载墨子所言:“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后汉·桓荣传》道:“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颜氏家训·勉学篇》则更加清楚地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等等.
德育传统、树人、逻辑、古之学者、学习目、中国传统、优秀传统文化、颜氏家训、道德修养、太平御览、思想传统、培养、功利主义、德育理论、劝学篇、过学习、组成、荀子、特色、品格
K20;G41
2017-06-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