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1073.2013.05.022
古代国子监的毕业分配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与大学不叫”大学”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以明代称谓来说,通称”生员”,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学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官学,用现代人的话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重点大学,学生比现在博士的水平还高,其学术地位远胜于今国务院”211工程”中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在的大学生连个工作都难找,但国子监的毕业生可没这担心,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明代便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换句话说,上了国子监就能当官,上不了便别想往上爬.
古代的、国子监、大学生、中国、全国重点大学、国学、京师大学堂、中央官学、学术地位、明代、国家级、高等学府、大学体制、财政支出、北京大学、助学金、现代人、西方人、国子学、国务院
G40;G52
2013-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