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自我认识的深层结构——以“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为线索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 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战后日本、自我认识
D731.3(各国政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2020-0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1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