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哈姆雷特”在语文课堂复活--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之教师反思
反思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不难发现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注重的只是语文的工具性。他们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格在高分数上,用分数来量化语文的学习成果。目前,有些学校直接摒弃语文课本,用自行编写的教材来教学,而这种自行编写的教材就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背牢这些基础知识,以应付考试。在这种教材中,诗歌成为获得默写题分数的工具,不需理解诗歌的内在情感,只要求整体记牢和不写错别字;本来是可以发挥个人鉴赏力的诗歌鉴赏题也被老师编出了“鉴赏公式”,按公式套题目便可以做出高分;同样,真正可以发挥自我语文能力的作文同样也有公式可以套用。这样,语文教学完全是对应考试题型来进行的,丧失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性魅力,就此沦为考试的工具。现在,很多中学生都认为在所有科目中最没有意思的学科就是语文,这正是语文学科在教学中丢掉了人文性的缘故。所以,在重视工具性的基础上找回人文性,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我是教职业对口升学的语文老师,语文教学在以上类举得误区中更是大行其道,仿佛是获取高分的不二法门。当语文---我们的母语沦为学生的副科、休息、睡觉甚至是上与不上一个样,更有甚者是语文教师在课改的推进中被冠以“误尽苍生”的评价。身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践行课改的责任更是责无旁贷。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哈姆雷特、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语文基础知识、工具性、学生、语文学科、诗歌鉴赏题、人文性、考试、教材、公式、分数、高考指挥棒、语文能力、语文老师
G63;G42
2013-09-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