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公言报》与《新青年》的戏曲改革辩论
《公言报》是林白水等人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的一份日报,大约一年后被安福系收买.这一政治底色决定了《公言报》的政治立场和文化倾向.1918年,北京的"昆曲热"引发舆论界对戏曲改良问题的讨论.既有研究多以《新青年》为核心对象予以梳理,或多或少忽视《公言报》的相关言说.实际上,正是张厚载依托《公言报》与《新青年》同人几番论辩,才促成了关于戏曲改良的热烈争论,让新文化阵营有的放矢.通过梳理以往较少被整体关注的《公言报》,本文认为它的戏曲改良观是折衷主义,即戏曲改革虽然要学习西方戏剧,但应立足中国国情、尊重文学发展的自然规律,从中国传统戏曲当中寻找智慧,促进这株老枝长出新叶,由内而外进行革新.最终,争论双方谁也没有辩倒谁,《新青年》和《公言报》的主张分别成为后来文学改良、发展的重要一面,但是这场讨论对于思想解放和文学革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公言报》、《新青年》、戏曲改革
J82(中国戏剧艺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VMZ013
2024-07-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19-130